新闻

中国决定立法制止对家庭中残疾人的暴力行为

该文章内容涉及残疾人受到的暴力侵害,这是一篇即将在中国报纸上发布的文章,以纪念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这是四篇关于四类暴力问题的评论文章最后一篇。这一系列文章是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和联合国中国性别项目组联合倡议中的重要内容。联合国驻华系统撰写这些评论文章的目的是帮助解释各类家庭暴力的本质,说明通过全国性立法来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决定在新颁布的《反家暴法》中纳入保护残疾人免受家庭暴力侵害的条文,这是值得称赞的举措,通过对这一重要的社会政策进行立法,它为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定世界性立法标准提供了机会。我们的调查迄今尚未发现世界上存在制定针对残疾人在家庭中遭受暴力的法律。一旦中国的此项法律得以通过,中国将成为制定法律框架以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先驱。

中国是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和2007年《残疾人权利公约》 两份有关反对暴力行为的国际准则缔约国。人权宣言建立了一个“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的共同标准”。它提出了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任何人应免于酷刑和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此外,对残疾人的暴力行为还违背了2007年《残疾人权利公约》第16条免于剥削、暴力和凌虐的规定。这一条款要求缔约国采取一切适当措施,包括提供保护服务,促进被害人的身体、认知功能和心理的恢复、康复及回归社会。因此,中国决定将残疾人的权利和对其的保护纳入国家立法是一个值得赞许的行动。

2008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 已做出了一些反对歧视残疾人的保护规定。该法第 3 条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然而,该法律并没有针对家庭内部对残疾人暴力行为的问题。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现有8300万残疾人,其中52%为男性,48%为女性。绝大多数的残疾人口(75%)居住在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都要低于城市地区。在中国,残疾人的社会融合问题仍然是一个挑战。他们接受包括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的渠道与中国总体情况相比是少的。根据《中国十年全民教育报告》,63%(2007年)和72%(2011年)的残障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43%的残疾人直到15岁仍是文盲;只有94万名残疾人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而根据2012《全球监测报告》,在总人口中,中国的文盲率为6%;小学的毛入学率为111%;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全国2012年总共有超过600万的大学毕业生。

残疾人的贫困情况较严重,总人口与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差距正在拉大。根据200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现状和发展》,中国3000万贫困人口中,80%是残疾人。2007年,2100万残疾人能有份工作,占26%的15岁以上残障人口。而2008年全国的失业率是4.2%;2005年,城市和农村的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4864元人民币和2260元人民币;而城市和农村的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10493元人民和3255元人民币。而上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无助于缓解暴力行为,有证据显示,不可调和的经济差距是家庭暴力的动因之一。

尽管得不到有关中国更详细的数据,《柳叶刀》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全球报告指出,相对于健全人士,残疾人遭受暴力的可能更大。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7月发表的关于针对残障儿童的暴力行为的现状和风险的报告指出,总体上,残障儿童遭受暴力的的风险是健全儿童的4倍。残障儿童成为各类暴力行为的受害者的风险是健全儿童的3.7倍,受到身体伤害的风险则要高出3.6倍,受到性侵害的风险要高出2.9倍。

从残疾人权利委员会第八届会议(2012年9月17-18日)通过的中国 (包括香港和澳门) 的初次报告的结论中可以得出推论。该委员会对以下方面深表忧虑:一再发生的针对残疾妇女和女童的家庭暴力事件;智障妇女和女童遭受的性暴力;残疾妇女和女童的家庭暴力和虐待的高风险性;在不考虑当事人意愿的情况下对残疾妇女进行强制绝育和堕胎的事件等。对残疾人的暴力行为给受害者及其家庭生活和健康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进步,大大增加社会代价。因此,对残疾人的暴力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容忍。

该法将应对针对妇女、儿童、长者及残疾人的暴力问题,联合国驻华系统拥有支持起草有关家庭暴力的国家法案的优势。联合国系统也愿意积极和中国中央、地方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其它合作伙伴完成法律的修订工作,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努力消除各种针对妇女、儿童、长者和残疾人的暴力行为。

作者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辛格先生

______________
1.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 Facts on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China
2. http://world-economic-outlook.findthedata.org/l/1177/China
3.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Statistical Communiqué, February 28, 2006
4. http://www.who.int/disabilities/violence/en/